
2023-09-25 阅读数:71

9月25日,旱地水稻助力乡村振兴现场会在普洱市澜沧拉祜自治县竹塘乡举行。云南农业大学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朱有勇在内的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31位院士,云南省委副书记石玉钢,农业科技部门的领导、专家学者、省内外有关高校院所,以及旱地水稻技术团队成员应邀参会,学校党委书记黎素梅,副校长杨生超、魏红江、朱书生、李宏,相关学院、部门负责人参会。


在竹塘乡蒿枝坝和哈果马旱地水稻示范区,朱有勇院士向与会专家详细介绍旱地水稻的品种选育、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控要点。示范田里,稻穗金黄饱满,长势喜人,展现了旱地水稻技术的显著成效。

南山多地少,传统水稻种植受限于水资源条件,山区农民口粮安全面临挑战。朱有勇院士团队通过科技创新,成功研发旱地杂交水稻技术,使水稻像玉米一样在旱地种植,实现“水稻上岸、玉米换大米”的突破。该技术的核心在于品种创新与杂草防控:团队选育出适应旱地分蘖的杂交稻品种,并研发出高效草害防控措施,大幅提高产量。

朱有勇院士介绍,旱地水稻的核心技术就是品种创新和技术创新。一是解决了水稻旱地从一株变成一丛的分蘖难题,研究团队利用杂交优势选育了一系列新品种,使水稻在旱地条件下与在水田一样分蘖旺盛。二是旱地杂草防除技术,与水田上的杂草相比,旱稻地上的杂草类型多、长草周期长、生长旺盛、防控困难;团队根据杂草生长发育规律,摸索出了草害防控技术措施。目前,朱有勇院士及团队通过对两个难点的攻克,盘活了山区农民的土地,2022年省级安排示范推广面积50万亩,示范推广区域覆盖11个州(市)59个县(市、区),平均亩产690.9公斤,比传统旱稻产量提高了近400公斤。2023年,竹塘乡旱地水稻示范种植面积10012亩。

朱有勇院士表示,未来团队将继续优化旱地水稻技术体系,扩大示范应用范围,助力云南乃至全国旱作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保障粮食安全贡献更大力量。

现场会后召开了院士咨询会,中国工程院原党组成员、副院长刘旭院士作总结讲话,澜沧县委书记刘继宏汇报了中国工程院定点帮扶的情况。朱有勇院士汇报了“旱地水稻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情况,参会的院士专家围绕如何凝聚合力,助推乡村振兴,帮助当地百姓增产增收建言献策,一致认为“旱地水稻”这一颠覆性技术,不仅发挥山区种稻潜力,拓展了稻谷生产的新途径。而且还具有省工、省力、轻简化操作等特点,旱地水稻种植技术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指示的具体行动,对解决我国山区农民口粮自给、推动国家粮食安全具有特殊意义。